图书介绍

  • 书  名:寻找法律的印迹(2):从独角兽到“六法全书”

  • 作  者:余定宇
  • I S B N :978-7-301-29391-1
  •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10-01
  • 开  本:32开
  • 字  数:千字
  • 页  码:
  • 定  价:¥69.00
  • 购买

内容简介

 继本书的姊妹篇《寻找法律的印迹——从古埃及到美利坚》的“环球法旅”之后,余定宇先生再次孤身上路,展开了另一场波澜壮阔的“中国法律文化之旅”——作者历时三年、长途跋涉四万里、实地考察了六十多处中国古代法律遗迹,从而通过探寻法律发展印迹的方法为读者展现了中国法律五千年的历史。

本书第二版重新提炼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史上光明的一面,即具有“公平正义特色的本质”的一面,勾勒出近代百年中国&l

作者简介

 余定宇,广州人,1968年作为知青赴海南岛,1982年广州师范学院政史系毕业,曾任《广州商报》记者、执行总编,现为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

目录

 导 言

中国人的“法治”观

 

第一章 “根”的寻觅

1-1 蓝田寻根:“人之初,性本善”?

1-2 燕京觅魂:那堆燃烧了50 万年的篝火

1-3 彩陶上的鱼:半坡村民的心声

1-4 黄帝的王道:“涿鹿之战”和“问道崆峒”

1-5 唐尧故园:寻找“独角神兽”的故乡

1-6 大槐树下:《舜典》里的“恤刑”思想

1-7 壶口瀑布:大禹的呐喊

 

第二章 “法”的萌芽

2-1 殷墟甲骨文:“画地为牢”的传说

2-2 中国文字博物馆:对“刑”“灋”二字的研究

2-3 周公测景台:“求天地之正中”

2-4 洛阳游记:对“天子驾六”和《吕刑》的解读

2-5 郑韩故城:子产与邓析的传奇

2-6 函谷关访道:老子不知何处去?

2-7 孔庙徘徊:中国法学的十字街头

 

第三章 法典的生成

3-1 疏雨过中条:《法经》的余响

3-2 消失的古城墙:“栎阳”无人识商鞅?

3-3 坑儒谷吊古:韩非和李斯的下场

3-4 法家的失败:与秦始皇的一场虚拟对话

3-5 灞桥折柳:汉高祖的“约法三章”

3-6 废除肉刑:汉文帝的“文景之治”

3-7 霸陵夕照:张释之的“执法不阿”

3-8 独尊儒术:孔学怎样成为官方立法思想的主流?

 

第四章 法制的流变

4-1 大漠孤烟:烽火台下的“官告民”案例

4-2 赵娥复仇:春秋决狱与法律正义的严重冲突

4-3 大明宫漫笔:《唐律疏议》为何行之不远?

4-4 请君入瓮:武则天时期的司法丑闻

4-5 南淝河随笔:《包青天》为何会火遍大江南北?

4-6 宋慈《洗冤集录》:三月桐花满路开

4-7 白鹿洞迷惘:南宋“法学”的衰微

 

第五章 “重刑主义”的再抬头

5-1 苏三监狱:“三班衙役”该吃谁去?

5-2 孝陵秋思:个性复杂的明太祖

5-3 明刑之酷:雨花台下的“灭十族”惨剧

5-4 午夜星光:于家村的“村规民约”

5-5 秦淮河夜话:“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5-6 公车上书:康有为的“变法梦”

5-7  瀛台泣血录:光绪临终前的灵魂跃动

 

第六章 旧律的崩溃

6-1 十三行聆听:东西方法律文化的早期冲突

6-2 香江走马:立法会大楼上的“正义女神”

6-3 澳门北望:《盛世危言》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6-4 城南旧树:“沈家本修律”的昨夜西风

6-5 津门故里:街角的铜像——严复

6-6 越秀山头:伍廷芳的五堂普法课

6-7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的“宪政”思想

 

第七章 法制的转型

7-1 珞珈山下:王世杰的《比较宪法》

7-2 金陵风雨:“六法全书”怎样被扫地出门?

7-3 开封夜雨:“阶级斗争法学”的肆虐

7-4 风雪柴达木:牙膏皮里的《人权宣言》

7-5 公审“四人帮”:“苏联法系”的破产

7-6 天安门前的反思:“英美法系”能否“再领导世界100 年”?

 

结束语

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附 录

寻找中国法律的印迹:北大法律人在路上

书摘

 第二版序

 

本书第一版于2010年年初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至今已经八年了。

当初我壮游天下,进行漫长的“中国法律文化之旅”,历时三年、长途跋涉四万里、现场实地考察六十多处中国古代的法律遗迹,并从中分析了自蓝田人开始上百万年来中国法律遗产里的精华与糟粕,亦展望了中国法律与世界法律大融合的未来愿景,所以本书一出版便大受关心时政、法律和历史的读者们的欢迎。在中国图书市场一片萧瑟的寒风之中,该书却在八年内加印了四次,因此,我首先要向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蒋浩副总编和前后几位编辑,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另外,我还要对华东政法大学何勤华教授、著名法律文献学家田涛教授(已故)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因为,这两位国内法学界的领军人物,虽然与我素昧平生,但却都对拙作青眼有加,他们不约而同亲自提笔为其作序,使拙作在法学界广大读者群中熠熠生辉、名重一时。而对此“象牙塔”里的喝彩声,我本人虽然身在“象牙塔”之外,但亦满怀感激。

不过,本书虽然得到法学界一些大师和读者的欣赏,但作为作者,我却总感到意犹未尽,总觉得还有若干不足和需要再拓宽之处。具体点儿说,第二版重新提炼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史上最光明的一面,即具有“公平正义特色的本质”的一面,并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使内容更丰满、脉络更清晰。

第一,关于“中国法律文化的光明面”部分,第二版补入了对蓝田人、北京人的考古研究,补入了“黄帝问道崆峒”的传说和对《虞典》《吕刑》的解读及对甲骨文“灋”字的考证、研究,使中国古代法律史的光明一面,显得更“自古而然”,论据更充足、立论更丰富多彩。

第二,关于“中国法律文化的阴暗面”部分,第二版也实事求是地进行了一些揭露与批判。例如:补入了盛唐武则天时期的司法黑狱、明代“方孝孺被灭十族”的惨剧、清代流毒绵延的“文字狱”等一些原先不忍细说的野蛮和丑恶的暴行。同时,第二版也用了一定的篇幅来揭示:即使在黑暗时期,中国的法律史也并非总是一团漆黑,而是在有“包青天文学”的流行之外,尚时时还有“村规民约”“变法维新”等许多进步思想同时活跃在民间。

第三,关于近代百年中国“法制的三次转型”部分,第二版的描述虽然颇为粗略,但却是首次在中国法史学界进行有系统、有意识的描述。其目的在于回答全书的灵魂问题,即“ 我们为何必须要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之路”的公众疑问。当然,这个问题,是中国法史学界至今仍少有人关注、少有人进入的一个领域,而我们亦显然缺少一套比较成熟的策划,更遑论会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推出一台台既长知识、又吸引眼球的普法好戏。因此,本人不揣浅薄,以一个“法律圈外人”的身份,毅然闯入这个迄今仍少有人涉及的领域,其目的亦在于“抛砖引玉”,为今日中国的法律学人和新闻界、出版界人士开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学风而已。

以上数语,旨在向各位读者和法史学界的师友们,汇报一下第二版的基本思路,希望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中国法律文化史”的全面认识,以及对“中国人为什么可以自豪”——不是以“人多、钱多、发展快”而自豪,而是以也有走在世界前列的“公平正义”的法律文化传统而自豪等问题的全面理解。而对于未来中国社会的“法治前途”问题,我认为:这正如“粤港澳大湾区”的混合型经济改革试验一样,其成败利钝都还是要取决于当代的中国人如何去对中外的法律文化传统“存精华、去糟粕”,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了。

我相信:道路虽曲折,但中国人的前途却总会是光明的。

余定宇

广州,珠江河畔

club dresses club dresses bridal boutique bridal boutique asos dresses asos dresses dune shoes dune shoes bride outfits bride outfits

Notice: Undefined index: msg in /var/www/yandayuanzhao.com/itemDetail.php on line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