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
书 名:《刑事法评论:刑法规范的二重性论》
- I S B N :978 -7 -301 -28632 -6
-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7-06-16
- 开 本:16开
- 字 数:千字
- 页 码:页
- 定 价:¥98.00
- 购买
内容简介
本书为《刑事法评论》第39卷,主题为刑法规范的二重性论。涉及理论前沿、片面共犯研究、结果加重犯研究、刑法学研究、实证研究、域外传译、域外视野、专题研究共八个栏目28篇文章,均为国外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本卷不仅包括不法论、共犯论以及责任论方面的内容,也采纳了两篇有关刑事诉讼法的文章,主题分别是讯问录音录像证据功能的主观化,涉及公民个人信息采集的问题;除此之外,本卷刑事法评论还采纳了四篇译文,不仅有德国法学家普珀的《客观规则的体系》,还有德国经济刑法、欧盟版权刑法等方面的译文。
作者简介
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科委委员。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教义刑法学》《刑事法治论》《刑法的知识转型(学术史)》等。
目录
目 录
主编絮语/陈兴良…………………………………………………………………… (1)
理论前沿
刑法规范二重性要论
———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范围异同、内容离合与反馈互动/茹士春……… (1)
一、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范围异同………………………………………… (1)
二、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内容离合…………………………………………… (8)
三、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反馈互动……………………………………… (15)
机能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
———兼评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罗世龙…………………………… (24)
一、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之争的中国命运…………………………… (24)
二、结果无价值论之批判…………………………………………………… (30)
三、机能行为无价值论之倡导……………………………………………… (39)
结语……………………………………………………………………………… (53)
片面共犯研究
利用行为视角下的片面共犯否定论/胡宗金…………………………………… (54)
一、共同犯罪的立法比较…………………………………………………… (54)
二、片面共犯学说的梳理及评析…………………………………………… (56)
三、解决方案…………………………………………………………………… (62)
片面共同正犯否定论
———基于交互支配性的证成/张召怀………………………………………… (68)
一、引言………………………………………………………………………… (68)
二、学说的梳理与简评……………………………………………………… (69)
三、本文的立场………………………………………………………………… (76)
四、一个简短的结语………………………………………………………… (82)
结果加重犯研究
被害人自我答责视角下的结果加重犯论/段 蓓……………………………… (84)
一、问题的提出………………………………………………………………… (84)
二、以现有思维模式处理该问题的瓶颈…………………………………… (85)
三、结果加重犯中被害人行为介入时结果归属认定思路之重构……… (100)
四、结论……………………………………………………………………… (112)
结果加重犯之共同正犯研究/张 伟…………………………………………… (113)
一、引言……………………………………………………………………… (113)
二、结果加重犯之立法沿革与罪质构造…………………………………… (114)
三、结果加重犯之共同正犯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性检讨…………… (121)
四、结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之消解………………………………………… (126)
五、数人参与结果加重犯的法律适用之于犯罪参与的体系性思考
———代结语……………………………………………………………… (128)
刑罚学研究
新刑罚学:矫治策略的出现及其启示/ 〔美〕Malcolm M. Feeley Jonathan Simon 文
乔 远 译…………………………………………………………………… (129)
一、传统刑罚学……………………………………………………………… (131)
二、新刑罚学的特征………………………………………………………… (132)
三、新的机能与传统模式…………………………………………………… (139)
四、新刑罚学的社会基础…………………………………………………… (144)
五、结论……………………………………………………………………… (149)
刑罚理论的新动向:从综合论到沟通论
———达夫(R. A. Duff)的沟通理论及中国镜鉴/马永强…………………… (150)
一、问题的提出……………………………………………………………… (150)
二、超越综合论的沟通理论………………………………………………… (151)
三、沟通性刑罚理论的核心观点…………………………………………… (156)
四、沟通理论与刑事归责的条件…………………………………………… (162)
五、中国语境下的镜鉴……………………………………………………… (168)
刑罚目的与犯罪论体系:由“刑”到“罪”的思考/高颖文……………………… (170)
一、刑罚目的理论的谱系循迹与反思重构………………………………… (170)
二、犯罪、犯罪论体系与刑罚目的———理论沿革的视角………………… (183)
三、小结:刑罚目的与刑法教义学———突破还是限制? ………………… (193)
四、中国语境下的刑罚目的与犯罪论体系………………………………… (195)
结语…………………………………………………………………………… (203)
实证研究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判断
———从特殊体质致死类案件切入/张 喆…………………………………… (204)
导论…………………………………………………………………………… (204)
一、因果关系理论概览……………………………………………………… (206)
二、特殊体质致死类案件中因果关系判断的实质分析………………… (215)
三、因果关系理论的形式化理解和规范性填充………………………… (240)
四、总结、问题及展望……………………………………………………… (257)
受贿罪量刑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2014 年全国4 205 份判决书的研究/林嘉珩………………… (260)
一、问题的提出……………………………………………………………… (260)
二、数据及模型描述………………………………………………………… (262)
三、关系分析与研究发现…………………………………………………… (268)
四、“法外因素”合理性分析………………………………………………… (283)
五、结语……………………………………………………………………… (288)
域外传译
客观归责的体系/ 〔德〕英格伯格�普珀(Prof. Dr. Ingeborg Puppe) 文
徐凌波 曹 斐 译………………………………………………………… (289)
一、客观归责理论:论题的集合…………………………………………… (289)
二、客观归责体系的基础…………………………………………………… (292)
三、注意规范一般能够(Generelle Geeignetheit)避免因果流程………… (298)
四、总结……………………………………………………………………… (302)
德国经济刑法的发展和现状/ 〔德〕马克�恩格尔哈特(Marc Engelhart) 文
徐 剑 译…………………………………………………………………… (304)
一、引言……………………………………………………………………… (304)
二、定义与犯罪学方面……………………………………………………… (305)
三、发展动因………………………………………………………………… (306)
四、实体刑法的发展………………………………………………………… (310)
五、程序法的发展…………………………………………………………… (320)
六、软法的发展:合规……………………………………………………… (324)
七、结论……………………………………………………………………… (326)
欧盟版权刑法的发展/ 〔德〕乌尔里希�齐白(Ulrich Sieber) 文
朱奇伟 译…………………………………………………………………… (327)
一、相关犯罪和保护措施…………………………………………………… (327)
二、国际法律的规定………………………………………………………… (333)
三、各国的规定以及各国对指令的实施…………………………………… (344)
四、总结……………………………………………………………………… (351)
有关危险犯的争论/ 〔德〕海因茨�科里亚特(Heinz Koriath) 文
张志钢 译…………………………………………………………………… (352)
一、围绕什么问题而争论…………………………………………………… (352)
二、关于所谓的具体危险犯领域中的争议问题………………………… (355)
三、关于所谓的抽象危险犯领域中的争议问题………………………… (364)
四、总结与结论……………………………………………………………… (372)
域外视野
行政领域与刑事领域间的个人数据流通
———德国基本权利理论的实际运用/刘 昶………………………………… (373)
一、«德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数据使用规则……………………………… (374)
二、德国数据使用规则的理论基础………………………………………… (378)
三、德国数据使用规则中的“假设的替代干预”理念———基于基本权利
理论的分析……………………………………………………………… (383)
四、结语……………………………………………………………………… (390)
日本规范违反说之规范本质学说述评/郭栋磊………………………………… (391)
一、引论……………………………………………………………………… (391)
二、日本学者:“法规范”的本质…………………………………………… (395)
三、“伦理价值”和文化因素对法规范本质的影响……………………… (400)
四、日本理论新近“法规范”含义的转向………………………………… (404)
五、规范违反说放弃“社会伦理主义”的动因…………………………… (407)
六、结语……………………………………………………………………… (409)
日本«犯罪白皮书»解读/ 〔日〕松尾刚行………………………………………… (411)
一、从日本监禁率解读日本刑事司法……………………………………… (411)
二、过去三十年监禁率的变化……………………………………………… (417)
三、与监禁率有关系的数据………………………………………………… (418)
四、从数据看监禁率变化的原因…………………………………………… (424)
五、监禁率变化的社会原因………………………………………………… (427)
结语…………………………………………………………………………… (436)
专题研究
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性否定论/刘俊杰…………………………………………… (438)
一、问题的提出……………………………………………………………… (438)
二、位阶性肯定论及主要问题点…………………………………………… (439)
三、位阶性否定论及主要理由……………………………………………… (442)
四、对位阶性否定论之重新论证…………………………………………… (444)
五、基于否定论的刑法解释路径…………………………………………… (450)
六、基本结论………………………………………………………………… (456)
论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分/徐 成………………………………………………… (457)
一、问题的提出……………………………………………………………… (457)
二、学说争议:事实与规范之间…………………………………………… (458)
三、义务形态与权利关系:事实与规范的协作…………………………… (473)
四、结语……………………………………………………………………… (485)
刑事政策出罪方法论
———基于历年刑事司法判决的思考/夏 伟………………………………… (486)
一、问题的提出与刑事政策出罪的确立…………………………………… (486)
二、刑事政策出罪的语境选择……………………………………………… (491)
三、刑事政策出罪的价值哲学与体系位置………………………………… (493)
四、归属于刑事政策的出罪方法…………………………………………… (498)
五、结语……………………………………………………………………… (502)
论主从犯特殊区分制的共犯体系/田 然……………………………………… (503)
一、双层区分制是一个伪命题……………………………………………… (504)
二、我国的共犯体系并非单一制…………………………………………… (510)
三、超越区分制或单一制的统摄———主从犯特殊区分制之维护……… (516)
论教唆行为的两种性质
———兼议«刑法»第29 条第2 款之理解/蔡 颖…………………………… (522)
引言…………………………………………………………………………… (522)
一、教唆行为的性质争论…………………………………………………… (523)
二、教唆行为的第一种性质:从属于正犯之共犯行为…………………… (531)
三、教唆行为的第二种性质:应受处罚之预备行为……………………… (542)
四、结语……………………………………………………………………… (551)
论侵占封缄物的行为定性与占有的问题/夏尊文……………………………… (554)
一、国内外学术分歧评述…………………………………………………… (554)
二、解题之道———事实占有与法律占有之分…………………………… (559)
三、延伸思考………………………………………………………………… (564)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适用/熊亚文………………………………… (566)
一、问题的提出……………………………………………………………… (566)
二、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范围之限制标准………………………………… (568)
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之限缩适用………………………………… (572)
四、结语……………………………………………………………………… (577)
认罪协商程序中的犯罪事实认定问题
———基于美、德两国经验的比较法考察/陈苏豪…………………………… (578)
一、中国语境下认罪协商概念的提出……………………………………… (578)
二、当庭承认犯罪事实的形式……………………………………………… (583)
三、犯罪事实的证明标准…………………………………………………… (588)
四、定罪后就事实问题提出的上诉………………………………………… (593)
五、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599)
论讯问录音录像证据功能的主观化/方柏兴…………………………………… (602)
一、问题的提出……………………………………………………………… (602)
二、讯问录音录像证据功能的理论预设…………………………………… (603)
三、讯问录音录像证据功能的主观化……………………………………… (607)
四、讯问录音录像证据功能主观化的成因………………………………… (611)
结语…………………………………………………………………………… (616)
犯罪学基础:新维度»知识论述评/王燕飞…………………………………… (618)
一、全面阐释:以知识内容与体系为重心………………………………… (618)
二、美国视角比较:宏观—微观双重推进………………………………… (623)
三、结论:中国借鉴与启发意义…………………………………………… (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