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
书 名:刑事法评论•第24卷
- I S B N :978-7-301-15396-3/D·2334
-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6-01
- 开 本:16开
- 字 数:千字
- 页 码:605页
- 定 价:¥68.00
- 购买
内容简介
本卷秉持追求学术前沿与推进刑事法治的编辑宗旨,努力开拓刑事法理论的疆域,尤其是推动我国刑事法知识的转型,从而为刑事法治建设作出一份学术贡献。本卷的“理论前沿”发表了两篇论文。张诚的《民国时期刑法主客观主义之争》一文,是民国刑法学史的一种探索。民国时期的这段刑法学历史,正如作者所言,是一段被遗忘了的历史。今天我们重新进入这段历史,还是颇有感慨的。张诚以“刑法主客观主义”这样一个问题切入,为我们展示了民国刑法学理论的一个侧面。刑法主客观主义是我国刑法学至今仍然在争论的一个问题,只不过在主客观相统一的名义下掩盖了刑法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之间的重大分歧,当然也与刑法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相互接近与融合有关。无论如何,刑法主客观主义之争,在我国当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而对民国这段历史的重温,必将对我们对刑法主客观主义的思考有所启迪。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张诚的硕士论文,其搜集资料与提炼问题显然是费了功夫,因而是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其导师周光权教授将本文推荐给我,十分感谢。孙光宁的《“合理怀疑”的接受:辛普森案中的法律论证》一文,是对刑事诉讼法中法律
作者简介
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与刑法哲学,提倡一种超越刑法法条之上的终极性思辨即刑法哲学的探讨,以及刑事一体化的法学研究模式。
学术兼职: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学术成果:个人专著《刑法哲学》、《刑法疏议》、《刑法适用总论》、《本体刑法学》、《规范刑法学》、《死刑备忘录》等十余部,以及《当代中国刑法新理念》、《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当代中国刑法新境域》、《当代中国刑法新径路》等八部论文集。合著《刑法学原理》等六部;合译《英国刑法导论》等五部;主编《刑法全书》等三十余部;担任《刑事法评论》、《刑事法判解》等多种刑事法丛书主编;另参撰《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等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多篇。
学术荣誉: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1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学术兼职: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学术成果:个人专著《刑法哲学》、《刑法疏议》、《刑法适用总论》、《本体刑法学》、《规范刑法学》、《死刑备忘录》等十余部,以及《当代中国刑法新理念》、《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当代中国刑法新境域》、《当代中国刑法新径路》等八部论文集。合著《刑法学原理》等六部;合译《英国刑法导论》等五部;主编《刑法全书》等三十余部;担任《刑事法评论》、《刑事法判解》等多种刑事法丛书主编;另参撰《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等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多篇。
学术荣誉: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1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